1月14日起,广东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围绕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打造大湾区超算应用互联网、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跨域通办等话题建言献策,为高质量发展开出“好方子”、为民生福祉送上“暖心策”,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展现履职风采。
黄丽忠(省人大代表、韶关市诺正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
建议按照国家和省布局政策要求,强化全省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力度,大湾区城市主要建设3000个标准机柜以下、服务本地区极低时延需求的边缘计算中心,其他服务中低时延需求的大型、超大型算力设施向韶关集群转移集聚,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相对集中的算力空间布局
黎军(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消费潜力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广东发展首发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建议融入数字经济,拓展多元消费新场景。推动首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创新驱动,实现消费场景、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的创新。
卢宇彤(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深圳中心主任)
广东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国家级超算中心,还建有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鹏城云脑、横琴先进智算平台等一系列智算中心,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前列。借助这一强大优势,广东携手港澳打造大湾区超算应用互联网,实现大湾区15个超算分中心的高速互联互通,聚集和发挥算力应用效益,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高质量的算力算网服务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支撑。建议建设多维多元、高效协同、超智融合、互联互通的算力要素和技术要素,构建应用服务体系,提升算力服务的市场适应性。同时,加快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制定,提升算力资源开放程度,优化算力产业协同能力。
要依托世界一流算力平台与大湾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开展跨学科的信息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充实算力产业人才库。
景广军(省政协委员、广州工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建议围绕制造业细分产业上下游“业务串联性、数据流通性、场景指向性”的特点,以产业链为主体挖掘高价值共性场景,推动数据扩容、提质、流通,打造细分产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建议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等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细分产业”行动,支持制造业数据积累和数据合成,制定细分产业人工智能数据标准和规范,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知识库和工具集,增强细分产业垂类模型应用的泛化能力。
建议打造制造业细分产业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基础技术提供商等单位,汇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要素,有组织、有方法、有目标地推动产业链人工智能场景共创、技术攻关与应用落地。
雷震(省政协委员、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澳资企业加大创新创业政策供给和体制创新力度,在人才、资金、数据、物资等创新全要素跨境流动方面先行先试。
积极推动合作区数据共享建设,打破局域数据壁垒,逐步实现科技、制造业以及民生数据深度开放,推动制定数据标准与数据保障,有效降低科技青年研发创新的数据资源成本,扩大数据的再开发利用。
林至颖(省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要在跨境支付、跨境数据流通、产品认证等方面深度融合,还要培养起作为“大湾区人”的认同感,在持续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基础上,推动粤港澳居民的“心联通”。
谭景谦(省政协委员)
建议拓展“湾事通”平台应用,在跨境支付、医疗和教育服务等领域,整合大湾区优质资源,提供更多便民的服务和功能;健全人才和科研成果激励机制,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海外人才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胡芳军(省政协委员、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
建议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数字鸿沟;探索建设“港澳数据特区”,实施“南数北上、北数南下”计划;发挥湾区龙头数字企业优势,推动数字湾区建设等。
许乐敏(省政协委员、澳门体育委员会委员、潮汕总商会会长)
今年,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是大湾区的一件大喜事,相信本届十五运会会成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会成为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建议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统筹加强赛事场馆、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赛事资金、信息、数据、版权等方面的联通机制,便利粤港澳三地人员物资通关往来,切实汇集大湾区优势,提升办赛效能。